“等了一天,他們也沒有人按照約定來做檢測。”24日,市民姜女士向本報反映,銀座家居北園店圣象地板專賣店未按承諾對地板復檢。對此,該店工作人員表示,此前已去過多次,可安排人員再次前往。
姜女士說,直到24日15時,該店從未有人員與其聯系檢測事宜。對此,該店工作人員表示,此前,工作人員曾多次到姜女士家檢測地板,檢測結果顯示,姜女士入住房屋后,未按要求使用加濕器,導致地板干燥,發生擠縫,當工作人員表示需拆開地板進行維修時,遭到姜女士拒絕。
對此,姜女士表示,入住新房后,其一直在房間內使用加濕器。她認為,若空氣干燥,地板間縫隙應該加大,而不是擠壓,她不認可店員的說法。
隨著微信通訊服務軟件微信的深入人心,微信公共平臺一經推出就備受矚目。業內人士認為,微信說到底只是一個工具,包括戶外家具商在內的家具建材商家如果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,隔三岔五推送的信息就成了 “信騷擾”,效果適得其反。
朋友圈成生意圈
去年夏季以來,東莞不少家居品牌商家紛紛建起微信公眾平臺,寄望于低成本挖掘潛在客源。
“以前我們做建材的找客戶很難,拿到業主資料要挨個打電話推銷,效率低下不說,還經常碰一鼻子灰。”王先生說,偶然發現微信批量加好友的軟件后,他嘗試將數萬個業主號碼一次性導入自己的微信號,讓原本陌生的業主成為朋友圈的一分子,這樣對方就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發布的木門促銷內容了。
“用軟件添加業主,大約有30%的業主會回應成功。”王先生說,試水微信營銷第一個月,通過朋友圈溝通拉來幾位顧客,總成交額超過10萬元。這種幾乎零成本的廣告效應讓他感到竊喜,開始花費更多精力研究微信。
微信粉絲4萬多
王先生坦承,公眾平臺開通運營以來,雖然已經吸引了4萬多粉絲,但轉化率十分有限,線上微商城還未接到過訂單。
“現在很多功能還在摸索階段,不知道從哪個點上集中發力。”他表示,粉絲加進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,要粘住這些粉絲并產生效益,必須得有過硬的干貨內容,這正是公眾平臺面臨的最大短板。近期,他計劃整合東莞的裝飾公司、設計師資源,組建300人規模的微信群,加強業界的互動及資源共享,“等到粉絲數量足夠多,幫客戶推送一條信息也能收個一兩千元嘛”。
調查發現,目前有不少家居賣場及品牌商家已陸續建起微信公眾平臺,但信息推送頻次、內容架構等方面均存在不少問題,見到效益的則更是寥若晨星。
“微營銷”易成“信騷擾”
很多商家都是跟風注冊了微信公號,對如何用好這一溝通利器缺乏必要的認識,公司計劃3月中旬啟動微信營銷項目,屆時再考慮是否聘請專業人員或機構來維護、更新平臺的內容。
無論是家居商還是其他商家的微信平臺,應該思考的是到底能為用戶創造何種價值、帶來哪些真正的實惠,這樣才能引來更多粉絲,粘住有效的粉絲,進而產生可觀的效益。